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2节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。

&esp;&esp;没关系的普通人家,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。

&esp;&esp;有关系的人家,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。

&esp;&esp;对于这种情况,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。

&esp;&esp;还是那句话,殷薯早一日普及,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。

&esp;&esp;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,铁轨修好了。

&esp;&esp;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,耗时近一年才修好。

&esp;&esp;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。

&esp;&esp;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,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,慢一点也是正常的。

&esp;&esp;而且通过这次修路,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。

&esp;&esp;这就是种子。

&esp;&esp;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,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。

&esp;&esp;过程没什么可说的,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。

&esp;&esp;穿越这么多年,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。

&esp;&esp;仪式结束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。

&esp;&esp;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?

&esp;&esp;按照以往的情况,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,要么就遣散回家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。

&esp;&esp;这些人可都是种子,岂能就这样解散?

&esp;&esp;于是他提议,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,统统归铁道司管理。

&esp;&esp;“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,修铁路。”

&esp;&esp;“不修铁路的时候,就维护铁路,研究修铁路的技术。”

&esp;&esp;“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,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,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。”

&esp;&esp;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,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。

&esp;&esp;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。

&esp;&esp;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&esp;&esp;就如漕运一样,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。

&esp;&esp;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,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。

&esp;&esp;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,毕竟修路太累了。

&esp;&esp;将来要跋山涉水,要远赴外地,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。

&esp;&esp;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。

&esp;&esp;群臣则认为,这样做开销太大了。

&esp;&esp;那些出外勤的,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,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?

&esp;&esp;怎么能都提高呢。

&esp;&esp;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,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。

&esp;&esp;日常待遇不变,出外勤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补贴俸禄。

&esp;&esp;如此皆大欢喜。

&esp;&esp;但陈景恪知道,在这件事情上,群臣是主动让步了的。

&esp;&esp;换成别的项目,想提高工人待遇,想都别想。

&esp;&esp;这些人对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死,朝廷私下怎么花钱那他们管不着。

&esp;&esp;但官面上的钱,分毫必争。

&esp;&esp;当然了,他们让步也不是因为陈景恪面子大,而是因为铁路。

&esp;&esp;还是那句话,铁路太重要了,大家都不想因为一些小问题制造障碍。

&esp;&esp;铁轨修好,就等火车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抽空去研究院看了一下,在组装车间里见到了一台初步成型的庞然大物。

&esp;&esp;邬秉让命人将火车启动,骄傲的说道: